华商网讯(记者 姬文艳)“汉中藤编历史记载起源于三国时期,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在这门古老的技艺已经成为许多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而藤编文化也被越来越多人学习和了解。”8月10日,“探源中华文脉·发现宝藏陕西”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位于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的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向大家介绍了汉中藤编。
采访团走进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汉中藤编是以青藤为基本编织材料,运用多种编织技法进行的藤竹结构或纯藤结构的器物编织。其工艺繁复,一般需要大小20多道工序,生产出的藤编产品具有纯天然、纯手工、绿色环保、质韧体轻、大方耐用、雅致简朴、透气舒适等特点。编辫、平编、绞编、串编、缠扣、盘结编花……一根根细腻的木竹、青藤通过工匠们精湛的编织技艺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将生活之美、手工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师傅们正在编制藤椅
谈及与藤编的不解之缘,陈良顺介绍,他15岁就跟父亲学习编制技艺,后来也去过外地学习改良技艺,从背着背篓走路去卖藤编产品,到骑着车子去卖产品,再到现在做电商不出村就能卖出产品……现在,藤编“小手艺”已经成为“大产业”。近年来,当地还发展了棕编、扇编、竹编、草编等传统手工艺产业,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扩展壮大,产品种类由曾经单纯的家具,拓展到室内外装饰装修、文创旅游工艺品、居家日用产品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介绍汉中藤编相关情况
“要想把个人掌握的非遗技艺,变成可以一群人发展的产业,并不容易。”为了弘扬和发展汉中藤编技艺,让汉中自古就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产品“五编”得以良好传承,陈良顺建立了“汉中藤编技艺”传承基地,全面开展藤编技艺培训传承。经过多年努力,目前黄官“五编”已成为汉中非遗产业的一张名片。“我们可以在厂里干活,小件的藤编还能在家完成,有了手艺也有了增收的路子!”正在编制藤椅的师傅高兴地说。
好看实用的汉中藤编产品
近年来,汉中市南郑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弘扬传统技艺,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指尖工艺”转化为“振兴力量”,依靠原材料销售、就地进厂务工和发展庭院经济等增加群众收入,带动群众做强做大藤编产业。目前,全区藤编年生产量可达到18万余件,年总产值6000多万元,藤编产业年均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带动农户295户增收。
汉中南郑区区党组成员、区政府副区长李艺娜介绍当地非遗文化保护工作
“对汉中藤编等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很有意义,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保护、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和非遗成果转化,起到了显著的成效。后续,我们还将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在传播途径的创新和改善上再下功夫,推动更高质量的农旅商融合,助力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南郑区区党组成员、区政府副区长李艺娜表示。(摄影 王警)